多孔硅具有高比表面積、孔徑可控性、熒光性等獨特理化性質,在傳感器開發、藥物釋放、生物材料、微流控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近年來已成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硅片表面的形貌、潤濕性(表觀接觸角)對多孔硅的生物相容性、細胞毒性等有重要影響。例如:細胞更易粘附在接觸角約64°的材料表面,大于或小于這個角度都會不利于細胞在生物材料上的粘附和生長。因此接觸角(潤濕性)的動態變化機理與精確控制是多孔硅在生物移植、藥物釋放等領域實現廣泛應用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構建潤濕性可控的多孔硅表面材料,用較為簡易的方法實現其潤濕性控制,將對其在生物材料設計等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多孔硅表面潤濕性主要由表面微觀結構和化學組成決定。多孔硅制備過程中可通過控制孔徑大小來調整表面微觀結構,而表面化學組成的修飾則可通過對多孔硅接枝、涂層、等離子等后期處理實現。
近年來對于多孔硅表面潤濕性的控制已經有了一些嘗試,包括接枝有機分子、涂層UV光敏性特殊材料、電化學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或者使用材料昂貴、或者影響因素較多無法精確控制接觸角,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很難大規模使用。氧等離子處理具有操作簡單、處理時間短、無污染、可定量操作性高等特點,是較為常見的平滑硅表面處理方法。
氧等離子處理對多孔硅表面潤濕性的影響
氧等離子處理過程主要由兩步組成,第一步是處理艙內氧氣分子在真空及電場作用下被激發為等離子態,進而吸附在固體表面;第二步如反應(1)所示,被吸附的氧等離子基團(O*)與硅表面Si-H基團反應形成Si-O-Si鍵。在隨后測量接觸角時這些Si-O-Si鍵與去離子水迅速反應,如反應(2),在表面形成極性的Si-OH基團。隨著等離子處理時間的增長,極性基團的數量不斷增多,最終整個表面呈現極強的潤濕性,接觸角接近于0°。
Si-H+Si-H+O*→Si-O-Si+H20(1)
Si-O-Si+H20→Si-OH+Si-OH(2)
圖1是4種多孔硅樣品接觸角(θ)隨氧等離子處理時間(t)的變化關系圖。在等離子處理后的20S內接觸角迅速下降,幅度超過50%,大約100S后樣品表面的潤濕性都已達到穩定并表現為極為親水(接觸角為0°~2°),接觸角不再隨時間而變化。
圖一 多孔硅樣品接觸角隨氧等離子處理時間的關系表面潤濕性是影響多孔硅實際應用的重要因素,對多孔硅表面潤濕性的精確控制是其在生物移植、藥物釋放等領域實現廣泛應用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多孔硅在氧等離子處理過程中表面潤濕性的動態變化過程,發現其潤濕性隨著處理時間的增長迅速降低至極親水狀態。24455